Foxyの維修日誌 | WE P320 F17維修紀錄

 

前言

在小編我2021年時給自己買了一把WE M320 F17作為生日禮物,但因為沒有做好功課(加上自己作死)的緣故,在我打800~1000發左右時就發生滑套斷裂的悲劇。由於不影響槍枝的操作,加上斷裂的地方其實有很高的機會可以補救或遮醜,所以我希望能嘗試將這把手槍做全面性的升級(一部分原因是之前處理單發失效的原因花了不少錢,想說買都買了就把它弄到最好吧😅)

1.滑套修補嘗試

有買過這把的玩家都知道,這把WE F17的滑套RMR座邊緣處特別的纖細,在多次覆進撞擊後很容易因為長期受力而斷裂。小編也遇到這樣的悲劇,所以我希望在這次升級紀錄也包括修復嘗試。
目前小編唯一想的到的材料就是之前修復過KWA AR10護木的塑鋼土~在處理之前先將滑套上所有的零件拆除。
老樣子把A/B土以1:1混合後依照小編的回憶和過往的槍枝介紹文照片塑形,並靜置1天等它硬化。
最後用銼刀修飾後就完成了~~本來想說意外的順利...
雖然手拉滑套部分還能正常運作,但當開完第一槍後就碎了...畢竟在滑套快速覆進的時候敲擊金屬的力道,若零件存在公差就很容易受力變形甚至斷裂,也因此造就了悲劇...😓
雖然失敗有點小難過,但這也在預料之中,而且也還有其他方式能解決,譬如下方提到的衝鋒套件。

2.CAA RONI G3 M320衝鋒套件

當初有基本研究過透過P320的衝鋒套件遮醜,但是市面上的套件都過於昂貴,且透過真槍的比較圖大致推測應該是無法遮到自己期望的部分,但還是在幾年後的今天看到有人在販售半價的RONI套件,因此小編我二話不說還是收下了~~(花錢就是開心😄)
RONI套件本身是摺疊槍托設計,收托與展托時分別360mm和580mm。
且槍托卡榫設計相較於硬扣的版本,是有凹槽的設計,避免收托時機構間的長期受力而提升耐用度。在卡榫的上方還有micro RONI的刻字,並在底部標示這款套件的名稱:Pistol-Carbine Conversion。
頂部一整排的導軌可以安裝各種瞄具,這裡為了機動性安裝了之前裝在KWA AR10的FMA 71L摺疊機械瞄具。
側面的導軌凹槽數較少稍微限制了擴充的彈性,但增加了拇指停靠板提升了不少持握舒適度。
槍身上有CAA的授權刻字,是真的好看~~為了避免套件被混用有特地刻上”Airsoft Only”的標示。
結合滑套的拉柄是透過止滑紋作為卡榫往斜下方扣住照門。
在插入套件前要先掰開尾部的卡榫,底部按鈕壓下後整塊底板後拉即可掀開。
將手槍往內卡時注意保險的部分要對齊凹槽處比較容易插入。
最後插入時注意前面還有一個黑色的插銷需要下拉才能將滑套完全插入,那部分是用於固定槍身底部導軌的。確認有對到位置時護弓的部分會剛好對齊套件邊緣。
前方握把處底部有備用彈匣的插槽,但是沒有像巨石強森套件一樣緊緻或是可以調節的螺絲,所以只能自己在內側黏上膠帶改善。
整體配置看起來比原本還要帥氣不少(果然生存遊戲就是把小槍改大,大槍改小的娛樂😋)
雖然在拉動滑套時不會有感覺,但在實際射擊時會出現覆進不完全的情況,這件事官方也有承認是公差問題,並且已經有提供解法。基本上就是把前面的槍燈塑膠塊打磨掉。同樣的塑膠塊也可以換成專用的槍燈,價格也不會太貴,未來有機會採購一顆~
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實際情形就和真槍狀況一樣,原廠套件的拉柄是無法蓋住滑套斷裂處的,但有這樣設計的樣本,讓小編我開始想嘗試看看自己3D列印加長版本~(說幹就幹!)

3.衝鋒套件拉柄3D列印

這次的3D列印繪圖設計同樣使用Tinkercad,並且在基於原廠設計的尺寸外應加了前緣32mm的長度,希望可以蓋住滑套斷裂的地方,內部的溝槽也有做設計(繼續謹慎的濫用實驗室資源😙)
第一版本的外型是比照原本的套件做測試,然而由於ABS和PLA兩種材質之間的強度差,導致小編我在壓力測試時直接把它扭斷,加上第一次的噴頭校正沒有做好導致底面紋路異常明顯。
於是乎就有第二代的產生,也就是針對原廠類似耳朵的外觀。設計之間聯通成一條桿件,增加結構的抗扭矩能力。
但是後來又發現我設計的拉柄位置過高,導致安裝時會磨到凹槽以及槍托中段的孔洞。
所以我在最終的設計將拉柄往下貼齊底部避免拉動或收納時卡到套件。
由於是用實驗室廢棄的線材做的,因此顏色上完全不符合戰術意義的突兀,好在小編我有剩餘的恐龍噴漆,在這裡又派上用場啦~畢竟只考量到外型的美觀,加上內部漆面疊厚會增加滑套漆面的磨損,因此僅針對外部做噴漆。
整體安裝上去的成效相當好,在基於原廠設計的雙邊拉柄功能上,不僅顏色匹配度高還可以完整的遮住斷裂滑套。
只可惜的是因為公差問題,安裝時內側還是多少會刮到一點滑套止滑紋的漆面。目前在短期操作上目前都沒有遇到任何問題,未來會持續對這款機構做壓力測試。

4.內部機構維修與升級

而在內部機構的部分小編我沒有做太多更動(因為買完套件後也沒剩多少預算😓),所以我就基於過去撰寫過的「10元升級彈道」方式,針對”吃不了重彈”和”末端彈道偏右”的情況,土炮製作下壓塊與槍內管墊片。還索性把Hop皮換成4UAD摩擦大師(我自己喜歡叫小賴皮~)

並且為了提升初速表現,小編我把原本裝在VFC UMP45的黃銅管改過來這裡。
不過好像因為長度的關係還是凸出去了一點😂所以最後還是乖乖的買150mm楓葉牌精密管,也剛好在後面初速和彈道表現驗證了精密管的必要性。

回憶起2年前的某天,小編我的WE F17發生火控失效的情況,只要拉動滑套就會全自動射擊,估計是司牙連桿的地方磨損或脫落導致,但小編也不知道當時為何對自己的財務和維修能力頓時沒有認知能力,所以就直接狠下心了一整組火控為了研究比較。
當初也沒有想過要特別做紀錄,所以也只有按照網路影片的教學逐一拆卸檢查,最後就不知道為何變成製造一個全自動火控了😂目前是安裝新的火控模組,但同時也保留了全自動火控,未來如果真的有機會重新檢整火控的話會再更新在這裡!

優化性能比較

1.汽化測試

射擊彈藥:0.2g G&G彈
射擊溫度:28度
射擊頻率:1發/秒

次數

原廠配置

18cm 延長管

15cm 楓葉管

1

96.90

98.22

101.9

2

94.93

104.4

98.54

3

94.64

98.33

97.73

4

94.54

105

99.98

5

93.92

105.2

99.52

6

93.92

106.6

98.33

7

92.27

105.3

98.09

8

91.95

104.3

98.51

9

91.61

101.8

98.56

10

91.51

99.28

96.78

平均初速

93.62

102.84

98.794

初速落差

5.39

8.38

5.12

初速落差百分比

5.76%

8.15%

5.18%

在小編我調用過去評測原廠的資料中,剛好兩個測試環境的室溫都是28度,唯一的差距就是這把手槍已經過了4年之久,因此不論是延長管還是精密管,WE F17的首發爆走彈不穩定情況會更加明顯,但基本上都還在小編的可接受範圍。

此外,從初速落差來看,精密管確實可以有效改善氣密問題,讓整體初速維持在和剛出廠時相等的穩定度下,使威力提升至一般瓦斯衝鋒槍的水平。

2.彈道測試

射擊距離:5 / 10 / 15 公尺

射擊溫度:34度

彈藥參數:0.30g BLS彈

射擊次數:10次(去除2個極端值)

靶紙大小:A4(每一小格邊長為1cm)


從5公尺的彈道表現不難觀察,除了第一發的爆走彈現象導致BB彈快速上旋以外,其餘的彈道落點都相當密集,並且有衝鋒套件槍托的加持,使的小編儘管在測試時作死加快射擊速度,彈道落點也可以維持集中,只是因為衝鋒套件的緣故將瞄準基線往上移,因此儘管已經將Hop up調整最緊,整體彈道依然是偏下的趨勢。
而當射擊距離延伸至10公尺後,可以看到整體彈道逐漸往上移,但由於機械瞄具未歸零的緣故,因此可以看到整體彈道偏左的情況。
而當射擊距離延伸至15公尺後,可以明顯看到水平散佈更加明顯,但是因為有改楓葉精密管的緣故,因此在垂直散佈上是有被控制住的(不然原本的18公分延長管彈道更慘不忍睹😑),僅可惜因為本質上還是手槍的作動機構,因此彈道表現還是會受到零件公差影響。
和4年前的數據相比,WE F17的彈道密集度表現並沒有落差太大,至於整體偏移的部分單純只是小編自己沒有校正機械瞄具(對不起我檢討...)。雖然彈道密度表現沒有受到內部機構改動而有提升(撇除掉維持也算一種提升),但是因為改成衝鋒槍的機構,因此瞄準速度和穩定度上都有所提升,大概是在操作體感上最大的差異。

維修收據

工具

螺絲起子

銼刀


維修材料

塑鋼土

止洩帶

電工膠帶


升級配件

4UAD 小賴皮 $300

楓葉牌精密管 $420

CAA Roni G3 M320衝鋒套件 $2000


結語

以上就是本次WE F17維修與優化的紀錄,雖然過程中很多失敗的過程,但小編我還是覺得這些都是值得保存起來的回憶(畢竟在這之後它可能就會被送到冷凍庫裡),之後有機會還會整理更多槍枝的維修與優化文章與各位分享(但先等我有錢+碩士地獄通關)~敬請期待吧!

關於衝鋒套件的3D列印拉柄,小編我決定開源給大家!不論是同樣為了遮醜的目的,或是原廠的衝鋒套件拉柄斷裂找不到補品,都歡迎在這篇Facebook貼文按讚並留言「我想要套件拉柄」,就可以獲得RONI套件的拉柄.stl圖檔。這項活動是沒有期限,所以歡迎任何有需求的朋友都歡迎聯繫我~當然也希望這項福利不要被濫用,因為各位的支持一直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也是我想為自己可憐的流量盡一點心力😭)

後記

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最初只是希望自己曾經花了大把的感情和金錢在上面的副槍,不要僅因為一點細微外觀瑕疵而被打入冷宮,因此才規畫此次的維修與升級計畫,但沒有想到在發佈的時候剛好遇到一起令人難過的意外。在美國空軍懷俄明州華倫空軍基地(Warren Air Force Base)全球打擊司令部(Global Strike Command)的一名士官,在卸下裝有一把 M18 的手槍槍套並放在桌上時,手槍意外走火並擊中該名士官胸部後不治身亡。

先撇除掉所有用槍手則的安全紀律問題,這不外乎是對以往受人信任的武器公司一大打擊。小編我自己投入軍事這項興趣已有多年,常常將日常習慣或是研究工作都套用軍事規格,這不單只是個人喜好,同時也是個人對軍武領域的信任,因為不論是任務計畫或是武器設計,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會比攸關生死的軍事更嚴謹。但反過來說,這些能留存至今的觀念和設計,其實也都是用一條條生命堆疊出來的修正成果。只能說可靠的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勢必得經歷嚴格的檢測,但不應該用無辜的性命作為代價換取檢驗報告,真心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悲劇發生...。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